汴京本地的禁军,大多都不愿意去西北作战。毕竟年前朝廷在西北吃了败仗,西夏兵马被传得凶猛无比,令人闻风丧胆。
而且这次领军的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文官,在他们眼里,跟着这样的人去西北,简直就是白白送死。
不过,军中也不乏一些怀揣着建功立业梦想的人。还有些人,见郦靖宁刚入仕就获授高官,想着要是能在一路上跟他攀上关系,日后回到汴京,说不定就能加官进爵。
所以,虽说大部分人不情愿,但凑齐这三千人倒也没费太大周折。
此刻,负责登记的书记官正稳稳当当地坐在营帐里,面前站着一位身强体健、勇猛高大得宛如一座小山似的男子。
书记官头也不抬,带着那股子例行公事的劲儿,慢悠悠地问道:“贯籍、姓名?”
男子声若洪钟,扯着嗓子大声答道:“回大人,钟离郡怀远县,常遇春!”
书记官这才微微抬起头,饶有兴致地打量了一下常遇春。只见他身姿笔挺,犹如苍松一般,双臂竟出奇地过膝,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英武之气。
书记官不禁暗暗点头,心中对这常遇春有了几分好感,旋即在名册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“常遇春”三个字,而后又提高了些音量,说道:“下一位!”
在登记过程中,这书记官愈发觉得,此次选出的这三千禁军倒确实算得上精锐。
尤其是其中淮西路的禁军里,有好几个格外亮眼的。就像刚才的常遇春,在他之前,有两人同样引人注目。
常遇春刚踏出大帐,迎面就走来一位剑眉星目、风神俊朗的少年郎。常遇春不禁诧异,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。
这少年正是那日在郦靖宁跨马游街时,被西夏公主一眼相中盯上的那位。
只是当时,这少年还没投身军旅,也不知今儿个怎么就出现在禁军队伍里了。
常遇春瞧他身材魁梧壮实,料想这少年武艺定是不凡,心里一下子就涌起了好奇劲儿。他脚下不自觉地缓缓放慢了脚步,目光仍停留在少年身上。
此时,营帐内传出书记官按部就班的询问声:“贯籍姓名?”
常遇春竖着耳朵听,却只听到那少年隐隐约约地回答道:“汾州,西河县……”
后面的话,由于距离稍远,他倒是没能听清。
常遇春心中虽然好奇,但也没再多做停留,抬脚径直回了自己的住所。
一推开门,就见住所内有四人正等着他。几人眼神交汇,气氛透着一股不言而喻的默契。
为首之人是个阔脸大汉,一脸正气。
他压低声音开口道:“主上将我等安排在禁军之中,此次我、文忠和遇春三人陪同主上西征。冯胜、邓愈,你二人便留在这汴京禁军之中。日后若有外派的机会,想办法调入河东军中。实在不行,便要在这汴京禁军中稳稳扎下根来。”
冯胜和邓愈二人齐声应道:“徐大哥放心,有主上安排的沈先生从旁相助,我二人定不负主上所托!”
看到这一幕,明眼人自能猜到,这五人正是被郦靖宁召唤而出的大明开国六公爵中的徐达、常遇春、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。
徐达缓缓点了点头,神色严肃地说道:“只是从今日出了这屋子,我们便不会再与你二人有书信往来。往后一切,就全靠你们自己在这汴京应对了。局势复杂多变,行事务必小心谨慎,莫要暴露身份,坏了主上大计。”